靜修女中為民國五年天主教教會在台設立的第一所女子中學,由於首任校長根禮孟德斯為西班牙神父,建築外觀融入了西班牙情調,曾經是台北大稻埕一帶的著名地標。民國七十二年因不堪風雨歲月的摧殘,拆除改建,但仍沿襲傳統,七樓以上屋頂完全按舊建築興建,南面再搭配圓形鐘樓,更顯富麗堂皇;民國七十四年甫建造完成,即轟動北市,一舉獲得建築設計大獎,民國八十三年又被票選為台北市十大最具特色建築物,獲頒文化門牌紀念獎,可說集歷史、榮耀於一身。
以上這段文字足可代表一般熟識靜修女中的人對她的看法,但是根據一些史料的記載,卻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事蹟。在祝賀八十五週年校慶前夕,值得我們回顧,並藉此緬懷與感謝創校維艱的神父修女們。
根據Religiosas Misioneras de Santo Domingo UN SIGLO DE APOSTOLADO(1887-1987)(FIDEL VILLARROEL, O.P. ROMA 1993 ISBN Tipografia Vaticana p.251)一書,早在一八五九年台灣的道明會神父們即已醞釀著創辦一所女子中學的理念,但困於經濟的拮据,直到一九O六年六月二十日林啟明神父向西班牙玫瑰省會長神父報告台北大稻埕的傳教概況,信中具體建議:「至於使工作更有效的辦法,我建議辦學校。如果在台北能設立一所中學,並由兼曉日語、英語的神父管理,一定很成功。」一九一三年教廷任命根禮孟德斯神父為台灣教區第一任監牧,一九一六年香港玫瑰道明會將部份資金轉存到台灣,請根禮孟德斯監牧代為管理,因此機緣,於是根禮孟德斯監牧向香港玫瑰道明會籌借資金,而以六萬圓日幣買下位於寧夏路的酒廠,並以酒廠作為抵押,隨後將酒廠稍加整修,即轉變成一座巍峨的學府,命名為Colegio de la Beata Imelda英譯即Blessed Imelda’s School 中文意即貞女嚴美黛的學校就是靜修女中。
根禮孟德斯監牧於是正式向日本總督府提出建校申請,申請書上清楚載明建校宗旨為:「對內地(即日本人)及本島女子施以高等普通教育,陶冶其品行,養成賢妻良母性格,兼教以日常生活上有益之知識技能。」此宗旨已開宗明義指陳靜修女中創校理念是知識與品德並重,理論與實際兼顧的全人教育。
透過一位日本律師S. Komiya的幫忙,得到政府的設校許可,但附帶三個條件:
1. 校長應是一位男性日本人,負責學校內部的管理。
2. 所有學生應隸屬在這位管理者之下。
3. 學校不可以教授任何宗教課程。
教育局來視察後,對學校的一切都留下極好的印象,於是學校在一九一六年四月十日開學,招收本省籍和日本籍學生共一百五十位。一九一七年總督府民政局發給許可狀,而教育局則在一九二一年正式承認這是一所由外國人創辦的私校。根禮孟德斯監牧從菲律賓邀請道明傳教修女會的修女(Sor Mercedes Oliver, Sor Rosario Armendariz (二位西班牙籍), Sor Margarita Morat (菲律賓籍))協助主持校務,Sor Mercedes Oliver不久因病離開。一九一七年五月一日在菲律賓總會院的三位西班牙修女(院長修女Sor Clemencia Mas, Sor Berta Roy, Sor Rosario Armendariz)首次被正式委派來臺掌管校務,直到一九二二年一直維持有六位到七位修女在學校服務。而修院院長就是校長,起初因顧慮修女的日語能力尚不足,所以Clemencia Mas 院長修女自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一年任校長,Amada Olea修女
自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七年任校長,Candelaria Goicoecheavu. 修女自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三年任校長。但是根據其他資料Candelaria Goicoechea修女一直到台灣光復仍任校長職務,目前在台灣靜修校友會會長王秀蘭女士是民國三十四年畢業,對於Candelaria Goicoechea先生仍印象深刻,她說雖然名義上鈴木讓三郎是校長,然而大家都知道實際綜理校務的是Candelaria Goicoechea先生。
依據台灣大學歷史系古偉瀛教授的研究,在本校大事年表記載第二任校長根禮孟多應無此人,第三任楊多墨又譯多瑪斯(Tomas de la Hoz)應是第二任校長,他也就是台灣第二任監牧。
因此,根據上述史料推論,台灣光復前名義上的校長是教會歷任監牧或日本人,而實際上首任校長根禮孟德斯監牧只擔任一年就退居幕後工作,實際在校內服務的是道明傳教修女會的修女們,道明會玫瑰會省則負責一切經費支出,但學校的行政管理,原則上必須遵從日本政府的規定,如:教師是由政府聘任。
天主教在臺開教記書中記錄一九三二年五月十九日的一封信函,描述靜修女中的辦學成果:她的學生皆是島上的富家閨秀,靜修女中設有高等科,贏得了很好的稱譽,尤其是教學的認真和素質優異的畢業生,更是有口皆碑。....除普通中學課程外,還開設美術、刺繡、音樂、外文、烹飪等課程,很受歡迎,上課的人很多。靜修的聲譽,真是實至名歸,畢業生程度很高,在別的學校都能勝任教師的工作。靜修校友會會長王秀蘭女士畢業後在小學任職四十幾年直到退休,她的同屆校友也有多人擔任教職。靜修的教學曾在民國四十一年被評定為第一名而獲頒獎金新台幣一萬元整。
回顧了靜修的歷史,感恩與敬佩之情由然而生,激起我們步履前輩創業的熱情,站在 新世紀的起點,我們應再創靜修的新願景:打造e化、國際化校園。我們實施多年的交換學生,國外遊學,留學,確實為靜修人開啟另一片天,而雙語教學也激起校內哈拉英語強強滾,東洋、西洋文化正衝擊著本校的九年一貫教學必更活潑、更富創意。
在e 化方面,目前我們已經建置完成全校光纖網路,班班寬頻上網,所有的教室安裝單槍液晶投影機,寬螢幕上課,教室就是電影院,不再是句口號或噱頭。
我們改造了擁擠的平面操場為九層樓多功能體育館。包括各科資訊化多媒體教室、寬敞的e化教室、健身房、各類球場、攀岩場、跆拳道館、音樂、美術專科教室,教師辦公室等。落實營造學習型組織,精緻化的優質學習環境,再薪傳前輩的精髓,教化靜修人成為知識與品德並重,理論與實際兼顧,獨立自主、負責有創意的現代女性,親愛的靜修人!讓我們立足台北,走向世界!